2017年11月7日 星期二

ORCIDs的採用與整合追蹤分析報告

開放資源ORCID(Open Researcher and Contributor ID system)的使用可以辨識作者、解決作者同名同姓的問題,進而增加作者個人出版履歷的一致性、正確性及完整性。此研究藉由分析索摘資料庫WoS中後設資料,以宏觀(article)及微觀(individual researcher)的角度分析現今ORCIDs採用與整合的狀況。

以宏觀角度來說,ORCID id的數量成長快速,從2013年不到5萬個活用id成長至2017年已經超過290萬個,其中ORCID id最多的國家大多集中在歐洲,如義大利、西班牙、澳洲、巴西及瑞士;數量相對較少的國家除了美國以外多數為亞洲國家,如中國、日本、印度、南韓及台灣。歐洲國家ORCID id成長快速的可能原因有三個:

1) 國家政策的要求(葡萄牙、義大利)或是圖書館聯盟的推廣(丹麥、英國、澳洲、德國等);

2) 出版社的要求(例如APS、ACS及Elsevier);

3) 國家、機構或是出版社在政策面對於ORCID的要求可以藉由研究者個人的申請過程得到強化。

以微觀角度來說,作者選擇「高被引研究者」中姓氏為「王(Wang)」的作者Zhong Lin Wang為分析對象。若以作者姓名的英文縮寫、全名、作者所屬機構等作為檢索條件,檢索作者被收錄在WoS中的文獻,得到的檢索結果錯誤筆數非常多,但有93%的相關文獻可以被檢索到;以作者的ResearcherID或是ORCID id檢索,雖然得到0筆錯誤,精確度高,但被檢索到的相關文獻卻只有86%左右,檢索結果遺失(missing)的機率較高。

作者認為ORCID id的採用、整合及使用數據可以做為未來書目計量研究的重要數據及主題之一;作者也認為亞洲國家,例如中國與韓國,在研究與密集發表論文的當下,機構更應該鼓勵研究者採用ORCID id以解決作者姓名相同的問題。

閱讀全文 Tracking researchers and their outputs: new insights from ORCIDs

Figshare發佈「2017開放數據現況」報告

開放數據典藏網站Figshare不久前發佈「2017開放數據現況」的調查報告,今年Figshare與Springer Nature及Wiley合作,針對將近2300位研究人員做調查,了解開放數據的現況。

研究結果顯示,相較於2016年,研究人員對於開放數據的認知上升了約5%(從73%上升至82%);74%的研究者會庋藏他們的資料並分享出來;研究人員願意重複使用(reuse)開放數據集(open data set)的比率也提高至80%,而從沒公開過研究數據集的研究人員比率較2016年下降。

報告中比較有趣的發現是,亞洲地區的研究人員意識到開放數據的比率增加了15%、分享開放數據集的比率上升了10%,相較全球的比率9%及3%高出許多,會有這樣的差異是因為亞洲地區的研究者認為公開分享研究數據起得較高的影響力(impact),而北美地區的研究者則是以公眾利益(public benefit)為目的。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