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6日 星期二

美國天普大學圖書館的Digital Scholarship Center (DSC)

美國天普大學圖書館的Digital Scholarship Center (DSC)

成立時間:2015年

人力:6位全職人員(館員、技術人員)、4位研究生實習生及數位研究生及大學部工讀生 

DSC成立宗旨

DSC的成立提供天普大學學生及教職員在數位人文、數位藝術、文化分析及批判互動(critical making=critical thinking+ hands-on making)的諮詢及討論活動空間。DSC裡有許多的技術設備、軟體、研究方法,包含文字探勘和分析、3D技術、空間資訊科技技術等,支援跨領域的研究、實作、工作坊或課程之所需。

DSC的服務
  1. 硬體設備: Big Box 3D Printer、Raspberry Pi 2 Model B、David 3D Scanner、Visualization Wall等;
  2. 軟體設備: Adobe Creative Cloud、Android Studio、Gephi、Google Refine、Maya、QGIS等;
  3. 線上教學課程: DSC提供簡單的線上教學影片,介紹數位工具的使用和研究方法等。
  4. 工作坊: DSC每學期會舉辦各種Workshop,天普大學的人都可以參加,也可以位教師的課堂客製工作坊,工作坊的主題主要分成三大項:

1) Design Digital Projects
2) The Arts of 3D Modeling
3) Data Mining Projects 

DSC的成果

透過DSC的協助,天普大學的教職員Adrienne Shaw以Omeka創建一個網站,將其長久以來蒐集LGBTQ遊戲角色及內容資源 (例如網頁和影片)都匯集在Omeka網站中,替這些資源做了數位典藏,而這個網站會被典藏在紐約的遊戲博物館(The Strong National Museum of Play)
計畫內容 https://sites.temple.edu/tudsc/2017/02/15/making-publicly-available-lgbtq-video-game-history/
Adrienne Shaw的Omeka網站 https://lgbtqgamearchive.com/

DSC的發展方向

DSC打算擬定Digital Scholarship的發展策略,要將Digital Scholarship的研究方法帶進課堂中,並發展成研究所的認證課程;除此之外,DSC也和校內不同系所及單位合作,例如和教學發展中心(Center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合作,提供天普大學教職員『創新教學與創客空間科技計畫』資助金,資助金每月可以高達3,500美元,提供課堂所需花費。

學科館員在這樣的計畫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成為學校教職員與DSC團隊、專家之間的橋樑。

資料來源
天普大學圖書館DSC https://library.temple.edu/dsc
DSC網頁 https://sites.temple.edu/tudsc/
更多與DSC的合作成果 https://sites.temple.edu/tudsc/blog/

2019年3月9日 星期六

OA文章取得之外掛程式


2021年4月27日更新

Open Access Button於2021年更名為OAButton由非營利組織OA.Works營運管理;OA.Works同時有其他OA工具如ShareYourPaper、InstantILL。

Kopernio 於2020年11月更名為 EndNote Click 

Clarivate 做了各種OA文章取得外掛工具的比較表

--------------------------------------------------------------------------------------------------------------------------
OA文章越來越多,出現了幾個主張可以「合法」一鍵取得全文的外掛程式,提供使用者取得全文時更方便快速,解決研究者在取得全文時的不便 (“It takes an average of 15 clicks for a researcher to find and access a journal article.”) ,目前台灣最常聽到的兩個外掛程式Unpaywall及Kopernio,都可以透過Google Chrome的線上商店免費下載並安裝到瀏覽器上:

Unpaywall
由非營利組織Impactstory推出的外掛程式,其資料來源主要是OA的平台,如機構典藏庫、主題典藏庫、預印本平台等,以Green OA, Gold OA, Preprint版本為主。使用簡便,校外也能使用。

Kopernio (於2020年11月更名為 EndNote Click )
在2018年由柯睿維安收購,並整合索摘資料庫Web of Science中,改善WOS無法直接取得全文的不便,與Unpaywall的不同在於:
  1. 與校內訂閱期刊整合,同時搜尋網路上的OA全文及校內有付費訂購的期刊全文。
  2. 校內校外皆可以使用 (於校外使用時須登入圖書館帳號"一次"即可)
  3. 下載後需要輸入個人所屬機構及email資料註冊登入 
  4. 下載PDF全文時會自動儲存一份在Kopernio個人帳號中(Locker),每人有100MB的免費空間 (一篇文章大概是2-3MB)
  5. 可以透過轉發連結(邀請其他人來使用Kopernio)免費升級為Premium用戶
    (Locker空間升級為2GB)
  6. 與書目軟體結合,儲存在Locker中的全文書目可以直接匯出至Endnote

---------------------------------------------------------------------------------------------------------------------------
Kopernio整合校內訂閱期刊的功能讓我想到一個問題:訂閱式期刊的下載量

以往圖書館最常用percost來評估資料庫續訂與否,但文章全文取得的管道越來越多,OA文章、Sci-hub、預印本平台、ResearchGate、PubMed等,是否影響到從圖書館館取得期刊的下載量呢? 若還是只看per cost及下載量,是否會影響續訂/資料庫使用的評估呢?

這些流出圖書館外的(leakage)的下載量,圖書館或是出版社該怎麼去掌握?
Springer與ResearchGate最近的一個合作案也值得思考  ( Springer Nature的期刊文章將於ResearchGate上開放取用 )。



臺大圖書館參考服務部落格 
善用瀏覽器外掛程式看更多學術全文 


2019年3月6日 星期三

VSNU發行第四期OA電子小刊- International alignment

荷蘭大學協會(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 in the Netherlands, VSNU)發布第四期電子小刊(eZine),說明目前OA的進度。荷蘭致力於在2020年之前達到全面的OA,VSNU的網站、Newsletter會定期公布進度及與出版社協商的情況,也定期發布電子小刊。

VSNU最新一期的電子小刊主題是「International alignment」,內容統整了去年度VSNU與其夥伴共同完成的事情。VSNU認為International alignment是未來的趨勢,未來的談判策略以及資助機構的政策都需要更多的國際合作,科學研究是國際化且沒有界限的。

VSNU的OA工作圍繞著五個支柱( five pillars for open access):


在第四期電子小刊中,VSNU提出在2020之後,荷蘭未來OA及學術出版的發展趨勢。不論多努力在2020前達到全OA,邁向未來的學術環境、學術出版模式勢必會有過度期、會有所改變,VSNU觀察並提出18項荷蘭OA未來發展趨勢(或是已經在發展中),提供將來政策制定的方向作為基礎:

  1. 傳統機構的權力正在減少 (Diminishing power traditional institutions) 傳統機構例如工會或政府機構的影響力正在減弱,市民有自行組織的能力,而且顧客也了解到他們握有一定的權力,他們不在完全信任傳統的機構,相反的,他們將信任放置於小型的新創公司或是大型的科技企業團體。這也相對影響傳統機構,如大學,可以在OA中的影響力。
  2. 在荷蘭會有更多行動導向的政策 (More action-oriented policymaking in the Netherlands) 荷蘭的政策制訂者,特別是教育、文化和科學部中的政策制定者,將會把越來越多的重點放在更實際的計畫和專案的制訂上。
  3. 逐漸增加極端化 (Increasing polarisation) 社會的分化似乎越來越多,在貧窮與富有的人之間,數化教育與發展有落差,而比起填補這個落差,這樣差異似乎更被強化,這也在OA的發展中看到。
  4. 從擁有權到取用權( From ownership to access) 從以往重視擁有權轉而重視知識或資料的取用權。例如Spotify的訂閱模式,只要付出一些些費用,就可以提供無限的取用權。
  5. 新科技的興起( Rise of new technologies) 新科技例如AI、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區塊鏈等地發展將持續改變事情的發展,數位化已經基本地改變科學,這些新科技也會為科學帶來改變。其中一個結果可能是學術界外的第三方(例如Google、Amazon)可以提供學術圈更好的服務,相較於以往學術圈中提供服務的公司。
  6. 科技倫理的公共討論會越來越多 (Increasing public debate about the ethics of technology) 隨著新科技的發展,倫理對於人類和社會的影響的相關議題也受到關注。
  7. 公民科學的興起(Rise of citizen science) 數位傳播科技讓業餘科學家也可以完全地或是部分地從事科學研究,而且規模會比以往大。公民的智慧正在被發掘。公民科學有專屬的歐洲協會和OA期刊。
  8. 科學的國際化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science) 科學正越來越國際化。以往在學術研究中美國和英國是主導的國家,但是這樣的平衡正在改變,亞洲和美洲國家大幅進軍這個舞台。荷蘭產出的研究中,有60%是跨國作者共同產出。
  9. 新的出版商業模式(New business models for publishing) 例如,資助者會建立自己的出版平台。荷蘭大學也將會合作發展一個「大學期刊」的平台。出版社也在尋求新的商業模式來彌補紙本期刊減少的收益,有的走向服務為主(publish as a service),有的則轉型成為數據專家。
  10. OA和科學上的合作會增加 (Increased cooperation towards open access and science) 從Big Deal到Plan S,我們促使出版社與我們一同前進。除此之外,科學家的認同議題也是熱門話題,不在只是看研究的產出和量,科學家做了什麼事來分享他的研究、或是在教育上做了什麼事等都應該被重視。
  11. 資助者逐漸影響遊戲的規則 (Funders increasingly influence the rules of the game) 不論是公共或是私人資助者,對出版社和研究者的影響逐漸在增加。
  12. 對於科學期刊的功能和價值的討論逐漸增加 (Increasing discussion about function and value scientific journals) 引用、IF及H-index都是目前學術系統中用來認證和評鑑科學及研究者的指標。這些指標都與著名期刊例如Nature和Science的影響力有很大相關。這些期刊提供品質的控管,但是他們也阻礙OA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聲浪出現,希望能有其他替代的評鑑指標是有助於OA的。
  13. Big deal已經到達其可能性的界限 (Big deals are reaching the boundaries of their possibilities) 多年來圖書館奉行著Big Deal的合約,Big Deal一開始出現確實減輕的訂閱戶的負擔,但OA的出現卻也意味著Big Deal是否能繼續下去的可行性,抑或是Big Deal已經到達其界限了呢?
  14. 學術出版界中的整合會越來越多 (Increased consolidation in the academic publishing domain) 數位變革導致學術市場中的整合越來越多,為了達到一定的規模,口袋深的大型出版社,會逐漸收購小型出版社。
  15. OA的負面影響 (Negative side effects of open access) 當OA變得越來越重要,而從訂閱費轉到APC的模式也成真的情況下,有些負面的影響也逐漸出現,例如掠奪性期刊、SciHub等。
  16. 預印本的興起 (The rise of preprint) 在討論Green、Gold還是Hybrid哪一條路才是OA可行之路的時候,越來越多的研究者會選擇出版預印本。不論是在學校的典藏庫還是arXiv,越來越多作者會將還沒出版的預印本先放置於這些典藏庫中。
  17. OA過渡期的資助者不確定性增高 (Increasing uncertainty about who will fund the OA transition) OA的改變是無法單靠某一方就完成的,整個體系的改變也代表著整體體系價值的改變,貨幣價值(monetary value)及附加價值的改變。而在這個體系中,出版社、研究機構及資助者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誰要支付這些出版費用? 又這些費用是否能在不造成研究者工作困擾的情況下支付完成?又這些費用是誰要來控制跟制定呢?
  18. 著作權及所有權的討論逐漸增加  (Increasing discussion about copyright and ownership)

2019年3月4日 星期一

Springer Nature的期刊文章將於ResearchGate上開放取用


德國出版社Springer Nature將與有學術版Facebook之稱ResearchGate合作:部分Nature的期刊全文(2017年11月後所出版)將可於ResearchGate上取得全文。(“full-text articles published in select Nature journals since November 2017 will be rolled out to researchers’)

這項計畫共會開放23本Nature期刊、約6,000篇的全文,這些全文可以在ResearchGate上的作者學術履歷上取得全文。這23本期刊原本都是訂閱式期刊(必須要付費訂閱才看得到全文),而且並沒有提供付費出版立即OA的選項(article-level Gold APC option),但是屬於延遲期6個月的Green OA文章,但不同的是上傳到ResearchGate的文章版本會是最後出版的版本(Version of Record)。ResearrchGate上的學者履歷與全文整合將於3/7完成。

23本期刊如下:

  1. Nature
  2. Nature Astronomy
  3.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4. Nature Cell Biology
  5. Nature Chemical Biology
  6. Nature Chemistry
  7. Nature Climate Change
  8. 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9. Nature Energy
  10. Nature Genetics
  11. Nature Geoscience
  12. Nature Human Behaviour
  13. Nature Immunology
  14. Nature Materials
  15. Nature Medicine
  16. Nature Methods
  17. Nature Microbiology
  18. Nature Nanotechnology
  19. Nature Neuroscience
  20. Nature Photonics
  21. Nature Physics
  22. Nature Plants
  23. 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

這項實驗性計畫將實施三個月,但可能視情況延長。作者可以選擇是否要將全文的選項自他們的學術履歷上移除。

ResearchGate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被拜訪的學術網站,流量甚至多於Google Scholarly,而且在ResearchGate的社群網絡上擁有超過1千5百萬位研究者。

這是一項值得觀察的合作,這將會是一項長期的合作計劃呢? 還是未來ResearchGate可能被Springer Nature買下,就像Elsevier有Mendeley一樣? 而作者或是使用者又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呢? 是否可以增加文章的能見度? (又既然是有延遲性6個月的文章,可以於ResearchGate上取得的全文也是一樣有延遲性6個月的文章嗎?)




2019年3月1日 星期五

ARL Liaison Institutes


美國研究圖書館學會(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 ARL)近幾年來試圖翻轉Liaison Librarian的形象,ARL在2015年時與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和多倫多大學(University of Toronto)合作,開啟了一項館員訓練的計畫:ARL Liaison Institutes (成果報告)。這個工作坊成為館員訓練的樣板,由ARL及 Columbia/Cornell/Toronto 三校提供ARL成員館支援及諮詢,協助成員館舉辦類似、或是更符合當地圖書館需求的訓練活動。

ARL Liaison Institutes的內容包羅萬象,從思考圖書館的傳統服務(利用教育、館藏、參考服務)到挑戰關於未來服務的思考(未來需要什麼樣的服務以及要如何提供好的服務?),此外,工作坊中的課程練習也幫助圖書館員做不同面向的思考,從"What’s in it for the library?"到"what’s in it for the university?"

Rita Vine是多倫多大學圖書館的館員,從2015起即參與ARL Liaison Institutes這項計畫,後續也擔任Reimaging Library Liaison Initiative的拜訪委員,提供ARL成員館諮詢及協助。

Rita Vine綜整了這三年來活動的心得及觀察,了解館員對圖書館服務轉變的想法、期待及恐懼,Rita Vine提出以下10項觀察,我覺得某些情況與台灣館員的情況類似,值得我們思考與參考:


  1. 增加與機構的研究高層/高階主管的互動,有助於Liaison librarians及服務的推廣
    (Liaison librarians would benefit from greater exposure to institutional research priorities at their university.)


    高階主管(例如教務長、院部院長,或是其他行政單位主管等)通常只有圖書館的資深館員或是主管才能接觸到,但是若是館員也有機會接觸到高階主管,有助於館員工作及形象的塑造及服務的推動。

  2. 館員認為提供課堂協助比協助研究者的研究來得簡單
    (Liaisons find it easiest to engage in classroom support and access library resources. Research engagement is harder.)

    研究者若是只將館員當成圖書資源的採購者或是學生的helper而已的話,當館員被要求提供研究者研究上的協助時,館員會因此感到不安與害怕,因為一來研究者可能還沒準備好跟館員討論,二來研究者常認為館員不懂研究者的研究領域。

  3. 館員對於身分及工作的轉換是同時感到渴望及焦慮的,焦慮的來源是覺得對於專業/技術能力的不熟悉。
    (Liaisons are both eager and anxious about shifting their roles from service to engagement. Anxiety manifests itself in feeling inexpert or untrained in technical areas.)


    會來參加訓練課程的館員主要是希望能增加自身與機構的連結與價值,他們不斷強調提供新服務所需的訓練,有些人甚至在還沒準備完成/習得所需技能之前不願意跨出第一步。這些讓館員憂心的技術技能像是資料計算(data numeracy)、研究數據管理等。

  4. 許多館員的專業認知與價值觀都是圍繞著學科、服務與開放,較少與推廣及影響做連結(Many liaisons'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value system revolves around disciplinarity, service, and openness, and less around outreach and impact.)

    在快速變化的研究大學中,跨學科的研究是很常見的,再加上現在資源取用方式對使用者都是很容易上手的,但有很多館員仍然停留在單一、狹隘的單學科服務觀念上。

    而對於使用者的個人資料及隱私權的嚴格保護觀念,也帶來了一些阻礙,未來是否能用這些資料做數據分析後提供更多的服務,仍然讓某部分館員感到猶豫。

    再來就是有些館員對於將商業模式帶入圖書館,例如稱呼使用者為顧客(customer),也引起一陣討論。

  5. 部分館員將推廣和engagement視同為擁護或支持某些想法跟意見,所以有時候會認為這「不應該是我的工作」。
    (Some liaisons see outreach and engagement as equivalent to advocacy, library ‘flag-waving’, and sometimes ‘not my job’)


    大部分參與課程的館員都直覺認為讓圖書館看起來很棒就是他們工作很成功的意思,或是專注於將工作的成果價值只帶給圖書館,而不是給教職員或是整個機構。少部分的館員甚至認為推廣是不需要的。

  6. 對許多館員來說,找到時間、空間和動力來提供更多、更深入的推廣是令人害怕與怯步的。
    (Finding time, space, and motivation to undertake deeper outreach is daunting to many liaisons.)

  7. 館員想要加深與教職員之間的關係,但不知道除了寄送email和等待以外,還有什麼其他的方式
    (Liaisons want to deepen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faculty, but are unclear about ways to do this beyond sending an email and waiting.)


    許多館員認為聯繫教職員是一件困難的事,也不知道除了等待以外該怎麼處理都不回應的email;而與教職員安排一對一的會面,了解教職員的研究及教學需求也是很有挑戰性的,因此,與教職員的溝通及採訪技巧(interviewing skills)也被認為是需要的加強訓練。此外,許多館員也不認為他們本身資訊管理的技能是值得與他人合作的、建立關係的技能,這也加深了館員在做推廣時的不安全感。

  8. 許多館員並不清楚他們的工作如何和技術人員互相合作,所以需要提示、激勵館員去尋找與他們合作的機會。
    (Many liaisons are unclear about how their work intersects with that of functional specialists, and may need prompting to see opportunities for collaboration with them.)


  9. 許多館員非常重視傳統的圖書館服務,將其視為圖書館很大的價值之一,但是他們很難用實際計算這些服務來表達這一塊服務的實際價值。
    (While liaisons place considerable value on traditional library services, they have difficulty articulating the value of those services in the shoes of their users.)


    當館員努力試著在傳統服務這塊找到價值時,他們卻沒有考慮提供服務可能相對來說讓他們失去相當的時間和精力,他們沒有多餘的時間和精力來重新考慮服務這件事。

  10. 對館員來說,與其他人合作的焦慮是團體工作後的成果該如何轉化成功績、升遷或是其他有形的獎勵。
    (For liaisons, teaming with others raises concerns about how teamwork translates into merit, promotion, and other tangible rewards.)


    個人作業或是產出有形的工作成果(例如文章、讀者指引、小冊子或是網路內容等)有助於工作的升遷及獎勵,但若是團體工作則可能減弱有形的產出及影響升遷。

館員的這些焦慮有部分可以靠自身解決,有部分則需要管理階層的協助,提供館員機會學習或是與他人合作的機會,最後Rita Vine在文章最後提出三個建議:


  1. 促進更多館員與教職員之間常態且具有深度的溝通,幫助館員了解教職員的研究和教學挑戰。(Foster more frequent and deeper communication between librarians and faculty to understand theri research and teaching challenges.)

    人對不熟悉的領域都會感到害怕,更怕在專家面前關公耍大刀,這時主管階級就必須協助、支援或提供館員學習對話、訪問、傾聽的技巧的相關課程。(例如邁阿密大學圖書館積極訓練館員採訪的技巧)

  2. 找到方法協助館員使用內部組織和合作資源來解決大學的挑戰(Find ways to help librarians use internal teaming and collaboration to solve university challenges)

    必須投入時間與精力來建立組織內部不同部門的合作(例如技術部門及館員的合作),讓內部組織的合作成為一個常態。但同時,團體合作之間的績效評估及獎勵機制也必須建立好。

  3. 增加館員與校內非教學組織單位的關係與互動,因為這些組織單位通常與機構政策的推動相關。(Increase liaison activity with non-departmentalized units on campus, which are often drivers of institutional initiatives and university priorities.)

    這些機構如研發處、教學中心、或是資深行政單位等,將圖書館員與這些單位或是這些單位提供的一些計畫做連結,有助於館員了解高階行政單位的運作,並且進一步將這些單位與圖書館做連結。




AI與學術出版

最近有預測說AI在2030年前將為全球經濟帶來15.7兆的經濟效益,從自駕車、個人助理和聊天機器人(chatbot)到客戶服務、醫藥、法律等,而對於學術出版的影響是什麼呢? AI有幾個議題常被討論:資料的隱私權、透明度、安全性、倫理問題等。而縱然每個出版社對AI的應對及解決方式不同,但有些問題及機會是相同的,AI對學術出版的應用可以有下列幾項:
  1. 同儕審評(Peer Review)
    已經有些出版社將AI應用在同儕審評的過程上,例如檢查投稿是否完整、減少人為的偏見、找到適合的審評者、確認是否有利益衝突以及處理作者、編輯者及審評者之間的工作流程。
  2. 防止抄襲 (Fighting fraudulent practices)
    使用自然語言處理法,AI比以往使用軟體的方法更能偵測到是否有抄襲的情況,也可以偵測數據或是圖表是否有被竄改或是複製等。
  3. 預測高影響的研究和潛在的主題領域(Predicting high impact research and emerging subject areas)
    AI已經顯示他們比起人類更能準確偵測到一篇文章的研究是否為具有高影響力的研究、是否能風靡市場;AI也被用來預測潛在、新興的研究領域。
  4. 自動產生內容 (Auto-creation of content)
    AI已經被用來自動產生摘要及metadata,也有範例是用來概述(summarise)一篇研究論文後自動產生一篇新聞稿和其他行銷所需的文字內容。目前有些人希望進一步訓練AI將研究數據(research data)吸收後,自動產生一篇人類可以讀(readable)的文章。
  5. 提供個人化的讀者使用經驗 (Delivering personalised user experiences)
    AI可以被用來支援其他許多功能,例如提高內容(content)的可發現性(discoverability)及使用率(usage),並提供使用者個人化使用經驗。舉例來說,AI可以藉由了解文件與文件之間的關係來增強推薦服務(recomendation services)、個人化的內容提醒服務(personalized content alerts)、透過詢問提供個人化的閱讀清單等加值服務。

AI看似提供很多新的服務及機會,但真的使用AI之前,我們也必須要了解自身產業的問題及是否真的適用AI、AI真的可以解決問題嗎?又或是是否可以藉由合作(partnership)來提供服務?又公司內是否有適合的人才跟人力可以引進新的科技技術? 要想一想公司所擁有的數據是什麼,又公司需要收集那些數據? 

我們都不知道產業未來的實景會變成如何,可以知道的是AI已經出現,所以不論大小出版社都應該試著去了解AI,不然未來可能會被遠遠拋在後面。

摘譯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