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7日 星期二

2022-2026全球專業出版報告

市調公司Simba發布最新一期的全球專業出版2022-2026市場調查報告,報告顯示整個市場2021年總價值是747億美元,相較2020年增加了4.9%。全球專業出版市場主要分成四個專業出版區域:「稅務、財務及商業」、「法律」、「科學與技術」、「科學與技術」及「醫學」。Simba預測2022年總市場價值會達到785億美元,約增加4.8%,但以巨集觀環境(macro environment)來看的話,預計到2026年市場價值會成長到884億美元,主要來自平台、工具及解決方案的成長。

該報告除了分析主要出版區域的市場規模,亦廣泛提供其他相關議題、趨勢對全球專業出版市場的影響,包含依據地理區域、資訊來源等劃分市場討論;分析政府政策、稅收及R&D研發對巨集環境的影響;綜觀市場上的產品樣貌,將產品分成線上內容、期刊、書籍等形式討論;另外也針對市場上主要的商業公司RELX、Thomson Reuters、Wolters Kluwer、Gartner、S&P Global、IHS Markit、Intuit、Kantar、Sage Group以及 Springer Nature作分析。另外亦對2020-2022年之間公司的併購與收購做詳細分析,最後則是對該市場提出全球展望及預測。

該報告的主要發現包含

1. 專業出版市場中最大的領域是「稅務、財務及商業」,2021年的整體營收是408億美元,年漲幅是7.1%。

2. RELX持續在其專業出版領域中佔據鰲頭,2021年營收是89億美元,市場占比為11.9%。

3. 策略性的M&A活動以及先進技術的應用驅使「稅務、財務及商業」的專業出版有所成長。

4. 內容主導的技術、結合AI、機器學習及其他先進技術為出版社創造新的成長機會、增進利潤空間。


全文摘譯自

Global Professional Publishing 2022-2026

https://www.simbainformation.com/Global-Professional-Publishing-32851903/



2022年12月5日 星期一

ARL北美會員支援開放學術服務、館藏、人力及基礎設施的花費調查

研究圖書館協會(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 ARL)在2022年5月-6月之間針對102所位於北美的學術研究圖書館會員進行問卷調查,試圖了解北美會員圖書館在OA內容及基礎設施上的投資花費。

問卷的問題包含「圖書館是否有Read and Publish或是任何轉型合約(transitional agreement)?」、「在財政年2021-2022之間圖書館在這些合約上的花費?」、「有多少全職人員管理、發展或是支援機構典藏庫(IR)?」、「圖書館於財政年2021-2022年之間在機構典藏庫的硬體、軟體、薪資的花費是多少?」等16個題目。

102所機構中有46個機構回覆問卷,結果分析如下:

1. 46所機構在OA上的總花費為3,200萬美元,平均每個機構的花費是785,940美元(約新台幣2,645萬元),約是2.26%的圖書館經費,其中費用主要是投資在Read and Publish合約及機構典藏庫基礎設施。

2. 與ARL會員圖書館簽署Read and Publish或是轉型合約的出版社主要有14家,前幾名包含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Wiley、ACM、Elsevier及ACS等。

3. 在財政年2021到2022年之間,在Read and Publish或是轉型合約的平均花費為683,627美元(約新台幣2,150萬元),各機構的花費介於16,000美元到2,125,791美元之間。

4. 24個ARL會員單位回覆圖書館內有維持APC補助資金,21個單位回覆沒有維持相關資金。ARL美國學術圖書館會員在財政年2021到2022年之間平均APC花費為70,343(約新台幣221萬元),各機構的花費介於995美元到415,719美元之間。

5. 維持機構典藏庫的人力差異甚大,從0.25個全職人力到19個人力都有,平均是1.5個人力。在IR的硬體、軟體及薪資等服務上平均花費是179,776美元(約新台幣564萬元)。

6. 在OA期刊出版平台服務上,北美會員圖書館平均的花費是70,412.32美元(約新台幣221萬元)。

 

全文摘譯自

Hudson Vitale, Cynthia and Judy Ruttenberg. Investments in Open: 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 US University Member Expenditures on Services, Collections, Staff, and Infrastructure in Support of Open Scholarship. Washington, DC: 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 November 2022. https://doi.org/10.29242/report.investmentsinopen2022.

期刊出版社eLife打算顛覆僅以同儕審評就決定接受或拒絕的學術出版

生醫電子期刊出版社eLife在2022年10月發布一項新的政策,從2023年1月起將停止(cease)對投稿的稿件表示接受(accetp)或拒絕(reject),改為僅公開投稿的稿件和同儕審評意見。

在新政策之下,作者若是接受eLife的提議(offer),同意讓稿件經過同儕審評,出版社將對作者收取2000美元的費用;經過同儕審評的稿件稱為Reviewed Preprints,不論同儕審評的意見是正面還是負面,作者稿件跟同儕審評聲明(statements)都會被公開在eLife網站上讓大眾自由取閱。若作者根據意見修改稿件,eLife也會更新公開的稿件版本。

eLife的共同創辦人,同時也是eLife主編的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生物學家Michael Eisen表示,相較僅是決定文章是否出版,Eisen認為由eLife招募的同儕審評者所寫的詳細評論才是出版社對整個科學過程最主要且最有用的貢獻。

這項新政策的實施細節仍在研擬中,包含期刊編輯如何決定要邀請那些文章作為審評的文章。


全文摘譯自

Journal seeks to upend scientific publishing by only reviewing—not accepting—manuscripts

 eLife’s New Model: Changing the way you share your research

 

2022年9月19日 星期一

AI如何改變出版

在出版(publishing)中最有利且成功的一種AI應用是內容分類(content classification),將描述內容細節資訊的主題詮釋資料(subject metadata)自動應用在內容上。

主題詮釋資料藉由增加商業體(business)核心商業主題術語內容的能見度以提供有用的商業智慧(business intelligence, BI)。利用使用者分析,商業體可以做到準確的決策,決定什麼時候出版以及要出版什麼,也可以為探索(discovery)、目標廣告、內容建議開啟新的機會,而且若是主題標記做得好,可以增進搜尋引擎優化。

自動標記的自動化分類軟體讓出版社可以根據內容的主題詮釋資料將內容歸類(categorise)。利用AI自動歸類內容或是自動建議(auto-suggest)內容編者更適合的詞彙可以大大精簡內容生產的過程。AI也可以自動化歸類檔案內容(archive content),當主題詮釋資料更新的時候就重新將內容歸類。

而當出版社有了足夠的最佳實施案例,自動化分類軟體可以在精準度及風格上學習仿真,讓內容分類的過程完全自動化,加速出版的過程,減少重複性的工作,降低人為錯誤。

部分大型出版社委託數據科學家建立專屬的內容分類系統(content classification systems),然而建立完整、可以擴大,以AI為導向的自動標記平台需要廣泛的軟體工程,而這可能不是數據科學家的核心技能。出版社應該將機器學習的投資專注在核心差異化上,而非其他已經被商品化的SaaS自動化分類。

閱讀全文

AI – How it’s revolutionising publishing

2022年9月5日 星期一

為什麼轉型化合約應該提供無限制開放取用文章出版?

 *該原文作者為出版社IOP Publishing銷售與行銷長 Julian Wilson

根據ESAC倡議組織網頁紀錄,轉型化合約(Transformative Agreements)的數量年增長率是60%。相較2020年全球有114份轉型化合約,2021年增加到了184份合約。近期圖書館電子資訊聯盟(Electronic Information for Libraries,EIFL)與歐洲呼吸雜誌(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達成TA合約,是中低收入國家的第一份TA合約。

出版社IOP近期一份調查報告的數據顯示67%的年輕學者(ECRs)認為讓研究產出以開放取用形式出版對他們來說是很重要的,除了認同OA的原則以外,OA文章可以擴及更廣大的讀者,獲得更高的被引用率;然而調查也顯示有70%的學者因為缺乏資金補助而不得以OA形式出版研究產出。

在IOP出版(IOP Publising,IOPP)主要提供的合約是無限制出版文章數量的R&P合約(Unlimited Read and Publish (R&P) TAs)。根據IOPP的觀察,無限制出版數量的合約不用考慮出版數量或是超出額度後須負擔額外的費用,可以減輕圖書館館員的行政負擔;另外也可以限制難以追蹤經費來源的APCs in the Wild的費用,可以增加館員對APC費用的管控。

對作者來說,無限制出版數量的OA合約提供作者簡單明瞭的出版途徑,也不用擔心因為出版數量上限而無法獲得APC費用補助。

除了無限制出版文章數量的方案以外,IOPP也考量過不同方案,例如訂閱開放S2O(subscribe to Open),但IOPP嘗試後覺得效果不如無限制出版文章數量的R&P方案。另外還有鑽石OA模式(Diamond OA model),透過組織或集體贊助期刊例如SCOAP3計畫。

IOPP認為可以最有效率轉型至開放未來的方法仍然是無限制出版文章數量的TA合約,可以提供最簡單、透明的出版架構,加速邁向開放取用的速度,為圖書館及出版社提供永續的經營方式。

全文摘譯自

Guest Post — Why Transformative Agreements Should Offer Unlimited Open Access Publishing

https://scholarlykitchen.sspnet.org/2022/08/03/guest-post-why-transformative-agreements-should-offer-unlimited-open-access-publishing/

2022年5月23日 星期一

未來研究報告2.0

延續2019年的未來研究報告,在研究生態系統因為COVID-19而加速改變的時候,Elsevier過去兩年重啟調查,檢視未來十年研究(research)的可能變化。

研究分別於2020及2021年進行兩次調查,研究對象是來自全球超過1千位的研究者,2020年有1,173位研究者回覆調查,2021年則有1,066位回覆,主要的研究發現如下:

1. 出版在開放知識(open knowledge)的環境下變得更為快速

過去兩年研究傳播在速度及開放性方面都有很大的進展。相較疫情前的43%,新研究數據顯示全球研究者中有67%的人認為預印本(preprints)是有價值的來源,原因可能是預印本在早期處理COVID-19時發揮了效用。

而儘管預印本開始受到重視,但預印本沒有受益於同儕審評,也沒有出版社提供的額外加值服務。例如,94%在Elsevier出版的文章在編輯期間都有經過內容修改,13%的投稿文章有經過主要內容的調整。另外,有54%的受訪者表示計畫出版OA文章,相較2019年的數據高出6%。

2. 研究資金取得變得困難,但同時也有新的機會出現

儘管全球公衛危機COVID的發生顯示出研究的重要性,但是對研究者來說取得研究經費仍然是研究者最主要的挑戰,有將近一半(50%)的受訪者表示領域內的研究資金是不足的,只有24%的研究者認為經費足夠。

研究者期待來自企業的投資資金,有41%的研究者認為來自企業的投資資金會增加。

3. 女性在學術研究中面臨新的壓力

儘管女性在疫情期間面臨許多挑戰,但也相對適應較快。在Elsevier的研究中顯示女性期望有更多不同領域的合作機會;相較男性同儕更能適應新科技,且更願意與大眾分享研究成果。

4. 研究者互相合作的情況增加

當教學、出版及研究資金等壓力增加的時候,研究者的工作模式也改變,研究者互相合作的情況增加。有超過52%的研究者表示相較2-3年前,他們分享更多研究資料;互相合作的研究者數量也比疫情之前成長許多。

5. 越來越多研究者使用AI

數據顯示有16%的研究者在研究中廣泛使用AI,特別是在電腦科學領域,有64%的電腦科學家是AI重度使用者;在化學領域使用AI的人數也從2%成長到19%。

21%的研究者同意他們會閱讀由AI進行同儕審評的文章,其中55歲以下的研究者是最願意閱讀AI-reviewed的文章;56歲以上的研究者意願雖然較低,但相較一年前的比例也從14%上升到19%。

Elsevier網站上提供完整的報告,也有圖表的簡報版本,歡迎下載閱讀:
Research Futures 2.0

2022年5月12日 星期四

線上資源

疫情之下這兩年線上會議資源很多,但部分線上錄影資源僅提供URL,不能下載存檔,造成日後資源尋找有難度,先將資源留存下來備查。

1. Infrastructure and Workflows to Support Open Access

https://register.gotowebinar.com/register/5274819491348489741?source=eventcalendar

How is open access (OA) impacting how we work together? Join us to learn more about OA, including current trends and predictions for the future.

Topics include:

- Our technology and capabilities
- New publishing workflows and processes
- Wiley’s role in driving forward new developments


2. Transforming the Scholarly Publishing Economy: Reflections on the First Three Years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As a follow-up to our CNI reporting in 2020, this briefing will focus on the status of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Libraries’ Transforming the Scholarly Publishing Economy strategic initiative. We are taking stock of the first three years of our initiative and looking toward renewing our strategic efforts in this space. We will highlight our current portfolio of transformational and transitional agreements, our support for open scholarly infrastructure and publishing, and our work with our consortial partners. We will also share our current thinking on future directions for our initiative.

3. Open Access and its Impact on the Library's Role


Open access (OA) has impacted libraries and the role of the librarian. Come together with your peers for this virtual panel discussion as we discuss how to navigate the OA landscape.

Featuring librarians from the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 in the Netherlands (VSNU), topics include:
- Administration
- Stakeholder relationship
- Cataloguing

4. Combatting Predatory Academic Journals and Conferences

Report conducted by The InterAcademy Partnership (IAP)

What to do if you submit to a predatory journal?


2022年5月6日 星期五

Europe PMC積極增加預印本的可發現性

隨著COVID-19預印本全文倡議的成功,歐洲PubMed Central (Europe PubMed Central, Europe PMC)目前有超過3萬1千篇的COVID-19預印本全文可以透過Europe PMC檢索取用。Europe PMC正積極擴張典藏庫中可以檢索到的預印本全文,試圖將Europe PMC資助者(funder)資助的研究論文預印本都囊括進來。

這項計畫的目的是增加預印本的可發現性(discoverability),也為了未來研究分析增加全文數量,並且增加預印本的能見度。

從2022年4月1日起,Europe PMC將包含36個Europe PMC資助者所資助、有創用CC授權的研究論文預印本的全文。第一步的預印本全文來自medRxiv、bioRxiv以及Research Square,未來將逐步擴大收錄其他預印本平台的文獻。

Europe PMC將全文的PDF文件轉換成機器可以閱讀、適合做資料探勘的XML格式,接著讓通訊作者確認預覽模式,獲得作者同意之後就會將全文收錄在Europe PMC。Europe PMC中的預印本全文跟索摘都可以透過平台被檢索,也可以批次大量下載作為分析使用。

可以在Europe PMC中同時檢索到索摘及全文對使用者來說會變得更方便,也提高以預印本形式出版的研究成果的可發現性,對預印本作者來說可以獲得更高的能見度,研究發現的觸及率也會更高。

全文摘自

2022年4月25日 星期一

PLOS推出新功能「Accessible Data」提倡資料分享與取用

開放取用出版設The 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 (PLOS) 宣布一項新的實驗性功能「Accessible Data」,提倡資料分享及重複使用,提升研究資料被發現(data discovery)及分享的機率。PLOS的文章中串接到研究資料的連結將會以顯著的視覺效果呈現(visual cues),協助研究者更容易取用分享出來的資料。此實驗性功能是Wellcome Trust資助的計畫項目之一,且符合 Findable, Accessible, Interoperable and Reusable (FAIR) 資料原則。

這項功能將在超過3000篇的PLOS文章中測試,新出版的文章中若符合需求也會有這項功能,測試將持續到2022年底,初期測試的資料集典藏庫包含Dryad、Figshare及Open Science Framework(OSF)。


譯文摘自 

PLOS launches new feature to promote data sharing and access

2022年3月30日 星期三

大學圖書館如何保護數據(data)及科學自由(scientific freedom)

數據追蹤(Data tracking)是許多企業認為有利可圖的商業模式,但這其中隱藏著一些危險,數據的保護(data protection)及科學研究的自由(freedom of science and research)需要被注意,圖書館及圖書館員可於此扮演重要的角色。


Julia Reda來自德國非營利組織Society for Civil Rights (GFF),長期關注版權及數據保護相關議題,在此篇訪問中,Julia Reda談到圖書館及數位基礎建設(digital infrastructures)在數據追蹤這個複雜議題中所扮演的角色。


Q1 During the recent online conference #vBib21, you gave a presentation on “Tracking Science: Consequences for Data Protection and Scientific Freedom” (German). Why is this topic also relevant to libraries?

在線上會議 #vBib21中,您的演講主題是“Tracking Science: Consequences for Data Protection and Scientific Freedom” (German),為什麼這個主題與圖書館有關係呢?


A1:科學出版社買了許多負責科學產業不同面向工作的軟體公司,從可以處理紀錄實驗室測量結果到評估研究品質的各種軟體及公司。商業公司建立了完整的服務架構,是缺乏資金的圖書館無法全面提供的服務。一但與公共利益相關的研究在這些商業平台上進行,商業公司可以輕易取得與研究者相關的高度敏感資料,有害於研究者的隱私及科學獨立性,圖書館必須反對這個發展趨勢(take a stand against this trend)。


Q2 How is scientific freedom threatened when major publishing houses track the surfing and search habits of individual scientists?

當主要出版社開始追蹤科學家的瀏覽及檢索習慣之後,可能對科學自由(scientific freedom)造成的危害是?


A2:如果科學商業公司將使用者使用資料的紀錄,例如閱讀及下載文獻等資料賣給政府,則當當權政府想要限制特定學科領域的發展,則研究者可能變成政府觀察、制裁的目標,科學自由、研究者的獨立性等就會被阻礙。


Q3 In the scientific ecosystem, libraries often advocate Open Science, for example by operating their own Open Access repositories or by negotiating Open Access-friendly contracts with publishers. What pitfalls are lurking here in relation to tracking and scientific freedom?

圖書館會藉由開放取用典藏庫(Open Access repositories)或是與出版社協議開放取用合約來倡議開放科學,您覺得這其中有潛伏與數據追蹤和科學自由相關的陷阱(pitfall)嗎?


A3:圖書館應該以機構內建立的機構典藏庫等基礎建設為主,倚賴綠色開放取用策略,而不是依賴商業公司的系統。與商業公司協議的出版合約會有造成機構負擔的高額出版成本(例如APC),也是將使用者的使用習慣、瀏覽數據等拱手給了出版社。大學及圖書館應該盡力避免這些合約,並且將資金投注在機構內出版及典藏等基礎設施上。


Q4 In your presentation you called upon libraries to get involved in the debate and campaign for data protection. What can libraries and digital infrastructure institutions do in practice?

在您的演講中呼籲圖書館應該參與數據保護的倡議活動,圖書館實際上可以做些什麼呢?

A4:除了在與出版社協商合約時需要牢記的具體建議外,圖書館聯盟和高等教育機構的管理層必須公開聲援受到科學追蹤(science tracking)影響的研究人員。可以做的事情包含拒絕使用評估研究質量的偽科學量化指標(pseudo-scientific quantitative metrics)、加入並宣傳「停止追踪科學(Stop Tracking Science)」的請願活動或德國心理學會關於科學追蹤的聲明等。

保護及提供服務:研究資料服務發展路徑圖的制定

研究資料管理(Research Data Management)變得越來越重要,不只是因為資料量成長速度及複雜度增加,也是因為法規管理者對資料的要求規範變多,例如歐盟提出的一般資料保護規定GDPR。許多研究資金資助單位開始制定研究資料相關政策政策,研究資料也漸漸被視為大學的重要資產(asset);資料共享更在研究流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Covid-19疫情肆虐之下,學者跟研究者必須在家工作的情況下,做研究的方式有了革命性的改變,讓大眾對研究資料和研究軟體的使用更為聚焦及重視,於此同時,機構及圖書館提供研究者的服務也必須跟著改變。

原文是牛津大學在2019年11月到2020年11月之間與外部單位合作提供機構內RDM服務設計及評估後(RDM review),根據評估結果建立後續服務路徑圖(road map)的經驗分享。

根據評估與相關利益者的建議,牛津大學發展路徑圖時的考量有以下幾點:

1. 路徑圖應該包含可以被不同群眾理解的多層次面向(granularity)資訊。

2. 不論是在評估期間或是之後,路徑圖應該是易於編輯的動態文件。

3. 路徑圖應該包含標準化領域與類別,以利實施階段可以流程化追蹤。

4. 責任應同時分配到監督(個人)和實施(個人和/或團體)兩種


牛津大學未來幾年RDM服務發展路徑圖,目前路徑圖是由機構的研究資訊管理與科技小組委員會(Research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 Sub-Committee)管理:




經過評估程序及路徑圖的制定,牛津大學提出幾項建議給未來有志提升研究資料管理服務的機構:


1. 確保高層級單位的支持 (Secure high-level sponsorship)

2. 透過多重諮詢,優先考量與學術社群的連結,確保研究者的需求 (Prioritize engagement with the academic community)

3. 確保RDM的最新發展 (Recognize the cross-cutting nature of RDM)

4. 確保中央與不同層級之間提供支援服務時各自的角色定位 (Acknowledge the respective roles of central and distributed support services)

5. 了解及接受不同學科領域對於資料分享的文化差異 (Understand and embrace different disciplinary cultures for data sharing)

6. 準備好隨時適應不斷改變的環境 (Be prepared to adapt to changing circumstances)

7. 在規劃及預算編排上要實際一點 (Be realistic about institutional planning and budgeting timelines)

8. 認知服務設計實踐的過程跟達成目標是一樣重要的 (Recognize that the journey is as important as the destination)


閱讀詳細的評估及路徑圖設計內容請見:

To protect and to serve: developing a road map for research data management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