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傳播正在經歷一場結構性的轉型(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從以期刊為中心的學術出版模式(journal-centric model of scholarly publishing)轉為以研究者為中心的出版模式( researcher-centric model of scholarly communication),在這樣的轉型中「研究者識別ID(researcher identity)」變得很重要,有誰在這場競爭中呢?
以研究者為中心的學術出版會促使合作形成(collaboration)、支援工作流程(workflow)及提供個人化(personalization),開放取用促使出版社將焦點放在作者關係的經營,而非像以往以樣以圖書館為主要關係經營對象。學者現在有一串的工具可以用來管理他們的研究事業、組織內的合作,同時也尋求跨機構的合作;高等教育機構則是積極展現機構研究者的研究實力;除此之外,除了最後的研究產出,研究的相關資料(artifact)也變得很重要,不只是預印本,還有資料集(dataset)到研究雛形(protocol)。
研究者識別ID (research identity)有兩個常見的要素:
1. there is a mechanism for individual researchers to express and ideally control aspects of their identity。
2. there is the potential to link individual identities together in ways that express a network of one’s professional and scientific connections。
研究者識別ID在市場上還在發展中,目前仍沒有哪一個出版社或是廠商的工具可以涵蓋100%的研究者,而且這些工具可以發展到哪個程度以及他們未來的潛力都尚無可知,目前似乎取決於三家商業公司ResearchGate、Elsevier及Clarivate。
ResearchGate
ResearchGate應該是目前最廣為研究者所知的學術社交平台,雖然有人認為這樣的社交平台不會長久,但該平台近年來使用人數持續的成長不容忽視,ResearchGate目前全球擁有1500萬的會員,會員在平台上閱讀文章、互相交流甚至是找工作,平台上的流量(traffic)是非常多的,近三個月來,ResearchGate上的流量甚至幾乎快等於SciecneDirect、SpringerLink、Nature.com三個平台的總和。
ResearchGate有這樣的使用流量、研究者資料、文章等資訊,他們足以做各式各樣的分析,進而提供服務從中賺錢,雖然ResearchGate是文獻流出(leakage)最主要的管道之一,甚至被商業出版社提告,但也有出版社(SpringerNature)與ResearchGate進行合作,建立夥伴關係。
Elsevier
學術出版的龍頭不用說,很早就開始有計劃的收購研究者研究流程所需要的工具,從合作、檢索、分析到評估等,包含Pure、Mendeley、Hivebench、bepress,大大小小的工具多少都是以研究者為中心,所以研究者需要單一的身份認證(single researcher identity),近年來Elsevier積極整合、串聯這些工具的使用者帳號。
Clarivate
不同於Elsevier,Clarivate沒有出版期刊,競爭主力主要在以期刊為主的Journal Impact Factor及出版平台SchloarOne,近年來積極收購研究流程中所需跟解決方案,例如同儕審評平台Publons、一鍵取得全文的服務物件Kopernio,再結合原有的ResearchID,提供作者一連串的服務,似乎想與Elsevier競爭? (WOS vs Scopus、Endnote and Publons vs Mendeley、Converis vs Pure、ScholarlyOne vs Aries)
但如果只能選擇一種作者身份ID,作者會選擇哪一種呢?目前市場上缺乏來自研究者、使用者、作者的聲音。
全文摘譯自
延伸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