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30日 星期一

回顧2019年學術出版的變化


1. 現行出版工具、工作流程及方法必須更新,新工具有其缺點尚須克服

例如期刊投稿平台上新設的自動防剽竊偵測系統,並沒有真的偵測出剽竊的案例內容,反而是抓出作者清單、研究方法或是參考文獻。有些出版社試著將AI應用在同儕審評的過程,像是鑑別數據的部分(statistical issues),AI可能未來可能會成為編輯、投稿平台上有用的工具,但不應該取代專業的編輯專家,更不用說取代同儕審評。

2. OA促使學校重新思考電子期刊的需求

2-1 加州大學刪訂Elsevier期刊
2018年12月合約到期後因為雙方喬不攏,一直未簽訂新合約,Elsevier開放閱讀權限給加州大學至2019年7月之後則完全斷線。

2-2 2019年年底,瑞士的大學聯盟也宣布自2020年1月起會暫停續訂Sprinter Nature。

3. OA促使新型態電子期刊合約的形成

3-1 2019年1月Wiley與德國Project DEAL達成第一個Publish and Read轉型合約

3-2 Elsevier的態度似乎開始轉變,與挪威、匈牙利及瑞典Bibsam consortium陸續簽署OA合約
“I think Elsevier has become more flexible during the last couple of months,” Wilhelm Widmark, the library director at Stockholm University and a member of the steering committee for the Bibsam consortium”

3-3 其他出版社 Springer Natur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及Frontiers也陸續與大學或是圖書館聯盟簽署OA合約。

4. Plan S調整實施守則

2018年由歐洲國家組成的聯盟cOAlition S提出的Plan S,目的在加快OA的發展,原本預計在2020年達到研究產出全面開放取用,但受到各界不同聲音的質疑,因此在2019年廣納各界意見後修改其十項實施原則,將目標的實踐往後延期一年,希望能在2021年達到全面開放取用。

其他的學術出版重要動態還有OMICS國際出版社因為predatory behavior被罰款5千萬美元、耶魯大學的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與期刊 BMJ合力開發臨床醫學研究的預印本平台medRxiv等。

全文摘譯自
2019 Was Big for Academic Publishing. Here’s Our Year in Review



2019年12月5日 星期四

圖書資訊學相關網頁彙整


臺灣圖書資訊學期刊

1. 東海大學圖書館館刊
https://digarc.lib.thu.edu.tw/thulibm/all2.php?mtu=2

2. 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館刊
http://www.lib.ncku.edu.tw/journal/index.php

3. 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 (淡江大學) 
http://joemls.dils.tku.edu.tw/
TSSCI, SCOPUS, DOAJ

4. 圖資與檔案學刊 (政治大學) 
http://blis.lib.nccu.edu.tw/#

5. 圖書資訊學刊 (台大圖資系) 
https://jlis.lis.ntu.edu.tw/html/journal.html 
TSSCI, Web of Science Emerging Sources Citation Index(ESCI)、Scopus、LISA及LISTA

6.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 (師大圖資所) _已停刊
https://jlis.glis.ntnu.edu.tw/ojs/index.php/jlis/about
TCI-HSS, DOAJ

7. 圖書資訊學研究 (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 
https://www.lac.org.tw/node/10030
TSSCI, DOAJ

8. 臺北市立圖書館 (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

外文圖書資訊學期刊

1. UKSG Insights
出版 UKSG

2. 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
出版 Association of 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 a division of the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3. Learned Publishing
出版 Association of Learned & Professional Society Publishers
出版平台 Wiley

4. Scientometrics
出版 Springer

5.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出版 Sage

6.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出版 Elsevier


圖書資訊學相關網頁

1. 圖書資訊系統公司的合併與收購歷程圖 (from Marshall Breeding)

https://librarytechnology.org/mergers/

2. OpenScience 概念圖
https://justdoitlibrarian.blogspot.com/2019/08/open-science.html 

3. LibGuides Community

圖書資訊學相關協會網頁


2. COPE (Committee on Publication Ethics) 
https://publicationethics.org/

3. Open Access Scholarly Publishing Association
https://oaspa.org/

4. 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 (ARL)
 
  



2019年10月28日 星期一

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EMBO)的期刊出版費用


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The European Molecular Biology Organisation, EMBO)公開了其出版的四本期刊的財務狀況,述明若期刊轉型至全OA期刊或是部分訂閱期刊的話會遇到的挑戰。

在大家都低估出版成本的此時,EMBO藉由讓出版成本公開透明來讓資助者、研究者等相關人士了解出版研究論文是有多昂貴的一件事。

EMBO出版了五本期刊,此次的報告公開了其中四本期刊出版成本狀況,這四本期刊在2017年總共出版了706篇文章,總盈餘是600萬歐元,其中400萬來自訂閱費,其他200萬則主要是來自APC。

EMBO估計每篇文章的花費是€6,340,但若是所有的費用都必須透過APC來支付,則每篇費用會是€9,040。若是沒有訂閱費的支援,EMBO無法負擔這樣高昂的費用。

EMBO最大的支出是人事成本,其他支出包含在Wiley平台上的行銷、銷售、訂閱管理等,投稿文章的審稿、退稿等都會產生費用成本。EMBO先前也建議Plan S應該廣納各種出版的形式與可能,對期刊的APC制定上限等於是問一頓飯或一件衣服需要多少成本一樣,但這必須取決於食材、布料的用料,簡單的一餐不用花多少錢,但精緻的一餐可不一定了。

原文在這
Research organisation releases publishing costs to highlight challenge of going to full open access


2019年9月17日 星期二

期刊JBC嘗試培養年輕研究者成為出色的同儕審評者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開始嘗試將年輕的研究者(early-career researcher, ECR)納入同儕審評的計畫,培養年輕研究者成為出色的同儕審評者。

期刊主編Gierasch提到目前編輯團隊的委員及外部專家加入團隊之前都受到同儕審評技能的訓練,但有些年輕的研究者可能缺乏類似機會,JBC Early-Career Reviewer Board提供博士後研究員和新的獨立調查者(newly independent investigators)一套有架構的路徑來幫助他們發展同儕審評的技巧以及學習學術出版的整個流程,JBC編輯也承諾這項計畫會納入不同領域的同儕審評者,多元化同儕審評的社群。

這個計畫有五個目標:

  1. to more deeply engage ECRs in all aspects of the science publishing process, beyond their primary experience as authors and readers; 
  2. to provide mentoring opportunities for early career investigators in the critical assessment of others' data quality and interpretation; 
  3. to familiarize early career investigators with the expectations and norms of peer review; 
  4. to nurture the guardians of science in years to come;
  5. to learn from those who are still close to the bench about their views on evolving scientific standards and the futur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這個計畫會怎麼進行呢?

當研究者投稿到JBC時會由助理編輯(associate editor)主導整個審評過程,助理編輯接收到投稿後會從期刊編輯團隊中找審查委員審稿,有需要的話也尋求外部專家提供審稿意見;現在助理編輯可以將一名年輕的研究者也列入審稿人的清單中,與大家一起討論、審稿,助理編輯也會就年輕研究者的審稿意見提供回饋,一同討論審稿意見後再回覆給投稿者。

Gierasch期望藉由這樣的計畫培養年輕研究者同儕審評的專業、提高同儕審評的品質及位編輯團隊培育人才:
"By getting feedback on the clarity of their written reports and advice on the level of detail and emphasis in critiques, the ECRs will gain valuable information about how to constru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publishing process.” 
"We anticipate that some of our ECRs will go on to serve as full editorial board members, further establishing their credentials as experts in the field." 

Peer Review Week剛於9/16-9/20結束,今年的主題是"Quality in Peer Review",所以最近對於Peer Review的討論滿多的,The Scholarly Kitchen最新的一篇文章即是在討論如何成為一位好的同儕審評者 - How to Be A Good Peer Reviewer 。



摘譯自
1. Gierasch, L. M., and DeMartino, G.(2019) Celebrating science's next generation. J. Biol. Chem. 294, 3323–3324
2.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launches program for early-career scientists





開放取用期刊出版模式逐漸成熟,Megajournal失去其優勢?



PLOS ONE是第一本綜合學科、大量出版的開放取用取開(Megajournal),於2006年開始發行至今。PLOS ONE的出版量在2013年達到高峰,年出版超過30,000篇文章,成為全球最大的期刊,但從2013年後出版量卻不斷下滑,2013-2018PLOS ONE的出版量下滑了44%。另一個開放取用期刊Scientific Reports的出版量雖然在2017超過PLOS ONE,但在隔年2018年時出版量也下滑了30%。研究顯示,在2018年,包含PLOS ONEScientific Reports及其他11Megajournal的出版量佔全球論文出版量的3%

資料來源: 取自內文,J. BRAINARD/SCIENCE; DATA: SCOPUS

雖然Megajournal的優勢仍在,例如高接受率(50%);不堅持文章的創新(novelty),相較傳統期刊,Megajournal可以接受replication studies 或是negative results的文章;收取較低的文章處理費,PLOS ONE一篇收$1595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一篇收$4500,但實際上Megajournal除了出版量下滑,在其他方面似乎也逐漸失去開放取用期刊的優勢,例如出版速度、被引用率等。於此同時,其他專有學科或是要求較嚴格的的Megajournal在近幾年卻是逆勢成長中,例如Wolters KluwerMedicineBMJ OpenIEEE Access 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ce Advances

Megajournal具有開放取用期刊開創性的優勢,但面對出版量下滑(也意味著營收下滑)PLOS ONE 近期開始加入許多服務來吸引作者,例如出版同儕審評的評論等。


閱讀全文

延伸閱讀




美國維吉尼亞虛擬圖書館與Wiley達成兩年期OA協議



美國維吉尼亞虛擬圖書館(The Virtual Library of Virginia, VIVA)是維吉尼亞州的非營利學術圖書館的聯盟,聯盟成員約72個單位,包含所有維吉尼亞州州立學院及大學、32所私人非營利機構及維吉尼亞圖書館(Library of Virginia)
VIVAWiley達成兩年期實驗性OA 帳戶協議(two-year pilot Open Access Account agreement),此協議與OhioLink在六月時與Wiley達成的OA協議相似。兩年期的OA 帳戶協議將從2020年開始,聯盟與Wiley會成立一個中央基金帳戶來支付聯盟成員出版在全金色OA期刊的APC費用,這個帳戶包含用來管理支付要求的儀表板(dashboard),觀察聯盟成員之間的出版狀況。
VIVA館長Anne Osterman表示雖然協議上看起來是有利於研究密集型的機構,但這次新協議中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不限制機構類型、機構大小、研究程度,只要是屬於聯盟機構的作者,包含助理教職員、研究生等都可以從這個帳戶中申請投稿Wiley期刊的APC費用,與Wiley達成OA協議除了有助於OA的推廣以外,也有助於經費補助較少的人文學科領域達到OA
Osterman 表示VIVA 會盡力監控OA的花費及趨勢,並將這些觀察帶入未來合約的議價中,Osterman 期望能確保VIVA 未來的合約都能建立並反映出VIVA 的聯盟價值,而非只是建立在歷史價格或是過去的計價模式。

閱讀原文


2019年8月4日 星期日

劍橋大學出版社開發新的開放研究平台Cambridge Open Engage



在開放科學、開放研究導向的未來,研究成果的傳播與分享越來越快速,也越來越「早」開始。

劍橋大學出版社以最新科技開發新的開放研究平台Cambridge Open Engage,協助研究者、作者出版研究的預印本(preprint)、摘要、會議論文、會議海報、灰色文獻和開放數據(open data),作者可以免費上傳這些資料,這些資料也免費開放給讀者。

這個平台不只是用來傳播研究內容,而是希望可以支援和鼓勵研究者在整個研究流程中可以產生更多的合作與連結:研究者可以在研究通過同儕審評之前就預先分享其研究、與同儕討論研究成果,在研究正式出版之前可以先建立讀者群;同時,這個平台也可以幫助研究者達到跨學科的合作與連結。


Cambridge Open Engage is the new early content platform fro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esigned to provide researchers with the space and resources to connect and collaborate with their communities, and rapidly disseminate early research. The platform is currently under development using a co-creation approach and we’re inviting researchers to actively input to help us shape the features and functionality. Register your interest below to stay up to date and to participate in its progress!



平台網址及頁面截圖,內含平台簡介影片 https://www.cambridge.org/engage/




2019年8月1日 星期四

JISC的研究資料分享服務(RDSS)


JISC採用工程與物理科學研究學會(Engineering and Physical Sciences Research Council, EPSRC)對於Research data的定義:


‘Research data is defined as recorded factual material commonly retained by and accepted in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as necessary to validate research findings; although the majority of such data is created in digital format, all research data is included irrespective of the format in which it is created.’

JISC約於2015年開始Research data shared service (RDSS)計畫,該計畫將聚焦資料生命週期的循環,在這個循環中,最終資料物件(finalized data objects)的獲取(ingest)、出版、長期的儲存與保存以用於出版或典藏,並且可以創建連結至現存在data creation 和managing active data的服務。




RDSS服務的建立

  • 需求調查-機構
JISC在2015年下半年啟動需求調查,了解高教單位對RDM的需求,主要包含三個部份

  1. 對各機構進行研究系統的調查(institutional survey around research systems),了解JISC各會員館機構內RDM的現況;
  2. 針對現存需求的二手資料研究 (desk research around existing requirements)
  3. 需求調查工作坊或是專家會議 (requirements gathering workshops.)

最終的需求調查結果與分析發布在Th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 (OJEU)的招標公告中 (Jisc Research Data Shared Service Operational Requirements,https://zenodo.org/record/48261#.XUOqavL7SUk)

  • 團隊建立-實驗機構(pilot institutions)
JISC從申請參與計畫實驗的機構中依照申請機構的SIZE與類型,平衡選取了13個機構成為實驗機構,這些機構包含倫敦帝國學院、劍橋大學、紐約大學等,與JISC一起合作發展RDSS的服務。

  • 團隊建立-供應者(suppliers)
JISC使用OJEU的採購流程建立了供應商架構,這個架構可以分成8個部分:
  1. Lot 1 – Research Data Repository Suppliers
  2. Lot 2 – Repository Interfaces Suppliers
  3. Lot 3 – Research Data Exchange Interface Suppliers
  4. Lot 4 – Research Inform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Systems Integrations Suppliers
  5. Lot 5 – Research Data Preservation Platforms Suppliers
  6. Lot 6 – Research Data Preservation Tools Development Suppliers
  7. Lot 7 – Research Data Reporting Suppliers
  8. Lot 8 – User Experience Enhancement Suppliers.
關於供應商的需求及更多資訊可以參考 

RDSS將讓研究者可以儲存資料以用於出版、發現、安全儲存、長期的典藏與保存,這衍生了一些問題,例如:
  1. What forms of data do researchers have? 
  2. How much data are we talking about? 
  3. Where do they store their data currently? 
  4. Who else needs access to it? 
  5. How long does the data need to be kept? 
  6. What motivates researchers to share their data – or to keep it closed?

Data Asset Framework 發展於2009年,當時幫助許多單位解決處理資料集的問題,但經過數十年的變化,原先的DAF已不符合實際需求,JISC及RDSS的實驗機構開始新版本的調查(The 2016 DAF survey),了解目前英國RDM的情形,調查結果大約如下:

  1. The RDSS can fill an important gap – 75% of researchers look first to their institution to preserve their data – but we know a lot of institutions cannot fully meet this need at present. This is where the RDSS can help. 
  2. Access to institutional support for RDM remains low – only 16% of respondents are currently accessing university RDM support services. This is a twofold challenge: institutions not only need to make appropriate support services available, but also make researchers aware that they exist. 
  3. We are pushing at an open door – 68% of respondents either already share data, or expect to do so in the future. Most of them do so because they believe that research is a public good which should be open to all. We just need to make data-sharing easier. 
  4. We still have a long way to go – only 40% of respondents currently have an RDM plan, and only 18% follow established metadata standards or guidelines. Delivering change will take time.

  • 符合研究者的需求-Metadata
為了瞭解RDSS的元數據(Metadata)和資料模組是否符合需求,JISC與Clax合作舉辦了9場焦點團體,參與者是實驗機構中的研究者,結果簡略如下:

  1. The focus groups expressed concern about a number of areas with regard to metadata. Some can be addressed by training and support; many can be addressed by suppliers working with institutions and RDSS. A few require new technologies or culture change. 
  2. Early creation and collection of metadata was often mentioned. This can be achieved through the use of dynamic data management plans so that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the planning stage and updated throughout the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process. 
  3. Systems should preserve the form and content of the deposited data while allowing updating of the metadata to link to related data sets, subsequent publications and other materials which may have been created after the data was deposited. They should also allow updating of keywords and descriptive materials to reflect changes in the discipline. The facility to allow metadata to include links to other 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s (DOIs) and URLs – where a DOI does not exist – is essential. 
  4. It is often assumed that the collection of metadata will involve researchers in arduous and time-consuming form filling at data deposit time. This is undesirable and unlikely to produce good metadata. Instead, automation of tools, collection processes, equipment and metadata collection integrated into researchers’ workflow throughout the research will, ideally, allow a push-button submission of the data, with metadata already attached, to the repository.
RDSS的概念架構圖



RDSS 挑戰

從實驗機構端獲得的回饋可以歸納出幾點RDSS目前面對到的挑戰:
  1. defining a ‘minimum viable product’ with a multitude of systems, priorities and expectations
  2. fitting with existing institution and researcher workflows – for example, fitting RDSS into an institutional policy with the CRIS as the front door for researchers
  3. making preservation work for research data, when the development of systems and tools have been led by the cultural heritage system
  4. managing large data, data too large to be uploaded over the web, so greater than 5GB and including the challenges of big data
  5. managing sensitive data including commercial, personally identifiable information and medical data.

Open Science概念圖


Open Science概念圖,存參
連結網址的原圖有每個名詞的解釋,推薦


原圖網址
FOSTER Help us promote Open Science and contribute training content.
https://www.fosteropenscience.eu/resources

支援STEM數據分享的新模式-Data Communities


"STEM researchers must be convinced to share their data in the first place before they can be taught how to share it well."

化學家、農業科學家、公共衛生學者和土木環境工程師比較偏向個人、一對一或是與認識、信任的人(最常見的就是合作者)分享數據,他們倚重專業領域間的網路做分享,研究者之間非正式的聯絡網路也是很重要的分享管道,資料分享成為一種社交活動(social activity),成功的資料分享常發生於Data Community


“A data community is a fluid and informal network of researchers who share and use a certain type of data.”

另一個重要的分析面向是Creation of data curation profiles,分析數據生命週期的實證數據可以讓我們專注在分享特定類型資料的技術層面上(technical process),而非以學科概括。另外也必須注意正在發生中,在更廣泛、技術支援範圍內的資料分享,有數個數據儲存庫(data repositories)可以被視為成功案例好好觀察:

1.劍橋結構資料庫(Cambridge Crystallographic Data Centre’s Cambridge Structural Database, CSD)-起源於1965年,由劍橋晶體數據中心建立的晶體結構的數據儲存庫

 2. FlyBase-基因和基因組序列的數據庫
1992年由NIH的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機構資助建立,該網站不只有資料取用與繳交的功能,還包含許多智慧導向工具(sophisticated navigation tool)、研究者名錄、線上論壇等。

3. DesignSafe-CI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所資助的計畫Natural hazards engineering research infrastructure所建立的數據儲存庫,研究者可以在雲端儲存、取用和分析自然災害的相關數據。該儲存庫可以接受任何形式的數據,但是資料檔案的形式(file format)是標準化的;該數據儲存庫另一個強項是整合了研究流程的各個階段,研究者可以上傳100T以上的raw data後以內建的工具分析資料並讓資料開放取用。

我們可以從以上這三個成功的Data community案例歸納出三個共同特色:

1. 由下而上、由小到大開始Bottom-up Development
這三個歷史久遠的data communities都是開始於研究者之間小規模的合作,長期的資助和組織的支持則是逐漸讓他們在數據產出、數據儲存和分享上納入新科技的使用,當研究者或是其同仁開始注意到資料分享的益處之後,communities也開始漸漸壯大,接著出版社與資助者對於資料分享的規範也有助於發展communities的規範。

2. 減少技術障礙 Absence or Mitigation of Technical Barriers
在三個成功案例中,研究者分享的資料在技術上都可以輕易上傳、轉換(transfer)及再利用,資料文件(data files)檔案不大、未包含敏感或是個人資料、文件具有標準且易懂(intelligible)的形式,data community的出現與可以使獲得重要的元數據(metadata)且使其標準化變得簡單的技術發展有關,例如CSD的成功有部分也歸功於.CIF文件形式的廣泛採用。data community的發展應該減少資料分享上倫理及技術上的障礙,或是發展出可以降低障礙、提升資料文件標準化的技術。

3. Community Norms
Data communities thrive when they cultivate formal or informal norms through which data sharing comes to be expected within the community. 數據分享的動機不能只因為數據會被引用,而應該在community裡建立規範與風氣,例如分享資料時加上穩定持久的識別碼(PID)DOIs有助於數據引用及作者可以得到Credit,另外出版社與資助者對資料分享的要求也可以有效建立community的規範及分享的風氣。

學術圖書館及其館員的角色

學術圖書館的規模/等級可能不足以處理研究者或科學家面對的挑戰,圖書館員若是想要有效地支持科學家,就必須找到有創意的方式,更廣泛、跨機構及跨領域地來貢獻(contribute)他們的專業。

覺知(awareness)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了解機構內的科學家/研究者屬於哪一個data community,很多data communities的網路及機構基本設備都建在特定的機構中,例如DesignSafe-CI是由奧斯丁德州大學的研究者所領導,所以DesignSafe-CI的雲端儲存和分析能力都歸功於德州大學進階運算中心,館員可以提供的專業協助可以發會在智財權及著作權的議題。

摘譯自ITHAKA S+R報告
Data Communities: A New Model for Supporting STM Data Sharing



2019年7月30日 星期二

歐美醫學作家協會針對掠奪性期刊發表共同聲明


美國醫學作家協會 (The American Medical Writers Association)、歐洲醫學作家協會(European Medical Writers Association)及醫學出版專業國際學會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Medical Publication Professionals)針對掠奪性期刊發表了共同聲明,這份共同聲明綜合了多份掠奪性期刊的Guideline後提出11點指針,幫助研究者辨別掠奪性期刊,其中有幾點可以多注意一下,是目前中文指南中比較少提到的幾點:

  • promises of unrealistically quick peer review, or no information about the process
  • 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s that are not transparent (and may be either very high or very low) or are payable on submission (that is, not dependent on the outcome of peer review)
  • a large stable of journals that have been started very recently and/or that contain no or few published articles, or are of obviously poor quality
  • an editorial board consisting of members from outside the specialty or outside the country in which the journal is published

    閱讀全文



        2019年7月17日 星期三

        學術圖書館的社群媒體經營


        經營社群媒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是一個人的事,因為社群媒體的聲音代表整個單位甚至機構的聲音,單人經營其實壓力滿大的

        加拿大的Saskatchewan Polytechnic Library圖書館成立了social media committee (SMC),由一組人來協力做社群媒體的經營:

        1. 跨組合作
        Our committee consists of six members, including four from technical service departments (reference, interlibrary loans, marketing and branch management) and the marketing and user experience librarians.

        2. 了解受眾者屬性,使用受眾者多的社群媒體
        Don’t try to be all things to all people or to have a presence on every social media platform.

        3. 小組成員必須定期聚會討論(實體或虛擬會面都可)
        Regular meetings ensure a forum for discussion, brainstorming and (oftentimes) grievances.

        4. 保持彈性,尊重每個組員的想法跟創意;食古不化則容易扼殺創意
        Have conversations and listen to your members. Allow them to try new things. Nothing kills creativity like rigidity.

        閱讀全文
        Tips for social media committees in academic libraries

        雖然研究顯示年輕一代的小朋友使用IG的人數多過於FB,但若同時在FB與IG上舉辦活動,從FB上獲得的回響又多於IG....
        Instagram: the new way to connect with students

        2019年7月16日 星期二

        愛荷華大學圖書館取消約60萬美元的訂閱


        在經費緊縮及資源訂閱費高漲之下,愛荷華大學(UI)圖書館行政單位、學科館員及教職員討論後決定於今年(2019)7月取消/刪訂約820項的資源(包含期刊、資料庫、電子書),省下約60萬美元的訂閱費。

        負責管理愛荷華州三所公立大學的管理團體(Board of Regents, State of Iowa),其經費在2017-2018年之間被刪減了4300萬美元,縱使2019年經費回增830萬美元、2020年也會再增加1200萬美元,但UI圖書館的預算已經三年都是持平零漲幅,85%的圖書館經費都花費在電子資源的情況下,面對期刊費用每年漲價5-7%,UI圖書館面臨經費短缺的困境。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UI圖書館第一次刪減資源,在1991年圖書館被迫取消約23.7萬美元的訂閱、1994年及1996年取消約12.6萬美元的訂閱、2000年則是取消約44萬美元的訂閱,而2019年的刪減幅度是最大的。

        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圖書館學科館員就開始與各學科系所的教職員及學生開會討論,共同列出系所所需的資源,討論出可以刪減的資源,其他刪減條件還包含期刊的費用、訂閱形式、使用狀況、能否透過文獻傳遞取得等,此外UI圖書館也設置專門網頁 (http://www.lib.uiowa.edu/cancellations/),公布決策過程中所有的資訊,資訊透明的情況下,只有一位教職員寫信至圖書館反映資源被刪減的憂慮。經過數月的討論,最後人文、藝術領域被刪減了5%的資源、社會科學7%、基礎科學、健康科學及電機是10%。


        資料來源 Journal & Database Cancellation Review Process 

        接下來,UI圖書館將密切觀察ILL的需求狀況、尋求OA途徑的替代方案、鼓勵教職員將產出存放在學校的機構典藏庫。UI圖書館並未提到節省下來的經費是否會用來作為其他用途,但提到資源縮減的計畫避免圖書館裁員,並且可以招募新館員。

        閱讀全文


        出版社的研究資料分享政策:Taylor & Francis及Springer Nature


        Taylor & Francis從2018年起開始實施研究資料分享政策,政策分成五個層級:

        1. 基本(basic):鼓勵作者分享研究資料、將研究資料典藏在適當的典藏庫、引用資料及提供資料可取用性的聲明(data availability statement)。


        2. 依據合理的要求分享(share upon reasonable request):作者自行決定要求是否合理,作者必須提供資料可取用性的聲明。


        3. 提供大眾使用(publicly available):作者自行選擇資料的授權條件,在此授權條件下,作者提供研究資料讓大眾使用,作者必須提供資料可取用性的聲明。


        4. 開放資料(open data):在授權第三方可重複使用的授權條件(CC BY, CC0等)下開放研究資料,且必須提供資料可取用性聲明及被引用狀況。


        5. 開放且全面遵守FAIR政策(open and fully FAIR ):資料開放條件如第四點,但資料必須符合FAIR標準(findable, accessible, interoperable and reusable)。


        至2018年年底,超過1600種由Taylor & Francis出版的期刊已經採取基本的研究資料分享政策,其中以行為科學領域的期刊比率最高(83%)。政策開始實施之後,Taylor & Francis收到許多來自研究者對於資料分享後是否會被誤用或是不道德使用的疑慮、期刊主編則擔心新的資料分享政策會加重他們的工作負擔或是影響同儕審閱的過程等。




        Springer Nature於2016年及開始處理研究資料政策的標準,根據不同學科領域有不同的要求,至2019年年初,Springer Nature的期刊中有39%採取Type 1、34%採取Type 2、26%採取Type 3,少於1%的期刊採取最嚴格的Type 4:


        Type 1期刊:鼓勵作者分享資料、儲存於典藏庫,並引用公開的數據資料。


        Type 2期刊:強力鼓勵作者分享資料、儲存於典藏庫,並引用公開的數據資料;同時也鼓勵作者在稿件中加上資料可取用性的聲明(a statement of data availability)。


        Type 3期刊:強力鼓勵作者分享資料、儲存於典藏庫,並引用公開的數據資料;同時要求作者在稿件中加上資料可取用性的聲明。


        Type 4期刊:要求作者分享資料、儲存於典藏庫、在稿件中加上資料可取用性的聲明,並且在同儕審閱可以被取用。


        2017年時Springer Nature進行一項大規模的調查,問卷回收7000多份,目的在了解研究者在面對資料分享時普遍所遭遇到的困難,例如缺乏資料分享的技術、認知或是組織分享資料的能力。因此,Springer Nature開始推出一系列資料支援服務(Data Support Service)及教育訓練課程,主動在資料分享上提供研究者支援。


        除了Taylor & Francis、Springer Nature,其他出版社如Elsevier、Wiley也有資料分享相關的政策,各家出版社政策相異之下,會造成作者的困擾,因此在2017年一群資助者、出版社及資料分享社群共同成立了Research Data Alliance Interest Group,目的在定義研究資料分享政策的框架與範本(Journal and Publisher Research Data Policy Master Framework),促使資料分享更為順暢。


        閱讀原文
        Implementing publisher policies that inform, support and encourage authors to share data: two case studies




        2019年7月10日 星期三

        WOS及Scopus的citation data準確度研究


        同性質不同工具之間存在差異,在Accuracy of citation data in Web of Science and Scopus這篇研究中,作者用大量Elsevier ScienceDirect的期刊文章來比較兩個資料庫中所收錄的引用資料(citation data )的準確度,結果發現 WOS中所收錄的reference資料最不完整;Scopus的reference資料則是存在duplicate的問題。



        閱讀全文
        Accuracy of citation data in Web of Science and Scopus

        2019年6月28日 星期五

        區塊鏈(Blockchain)是什麼?


        區塊鏈(Blockchain)是最近紅赤赤的議題,區塊鍊技術對於資料(data)具有高度的保護性,一旦儲存的資料被改變/做了變動,密碼(hash code)就會被改變,可以知道這筆資料有被改變過,而且hash code是無法被收回或是解密的( Hashing is a form of cryptographic security that—unlike encryption— cannot be reversed, or decrypted. )。

        目前最常看到的應用是在金融科技(FinTech)及專利技術上,不知道區塊鏈是否能應用在scholarly publishing呢?對於研究資料的保護夠嗎?是否能讓研究者安心的分享他們的研究資料呢(data sharing)?

        以下這個連結用簡單的動圖及文字解釋了區塊鏈(Blockchain)的運作原理,非常推薦大家可以花幾分鐘看一看~

        A Reuters Visual Guide - Blockchain explained

        2019年3月26日 星期二

        美國天普大學圖書館的Digital Scholarship Center (DSC)

        美國天普大學圖書館的Digital Scholarship Center (DSC)

        成立時間:2015年

        人力:6位全職人員(館員、技術人員)、4位研究生實習生及數位研究生及大學部工讀生 

        DSC成立宗旨

        DSC的成立提供天普大學學生及教職員在數位人文、數位藝術、文化分析及批判互動(critical making=critical thinking+ hands-on making)的諮詢及討論活動空間。DSC裡有許多的技術設備、軟體、研究方法,包含文字探勘和分析、3D技術、空間資訊科技技術等,支援跨領域的研究、實作、工作坊或課程之所需。

        DSC的服務
        1. 硬體設備: Big Box 3D Printer、Raspberry Pi 2 Model B、David 3D Scanner、Visualization Wall等;
        2. 軟體設備: Adobe Creative Cloud、Android Studio、Gephi、Google Refine、Maya、QGIS等;
        3. 線上教學課程: DSC提供簡單的線上教學影片,介紹數位工具的使用和研究方法等。
        4. 工作坊: DSC每學期會舉辦各種Workshop,天普大學的人都可以參加,也可以位教師的課堂客製工作坊,工作坊的主題主要分成三大項:

        1) Design Digital Projects
        2) The Arts of 3D Modeling
        3) Data Mining Projects 

        DSC的成果

        透過DSC的協助,天普大學的教職員Adrienne Shaw以Omeka創建一個網站,將其長久以來蒐集LGBTQ遊戲角色及內容資源 (例如網頁和影片)都匯集在Omeka網站中,替這些資源做了數位典藏,而這個網站會被典藏在紐約的遊戲博物館(The Strong National Museum of Play)
        計畫內容 https://sites.temple.edu/tudsc/2017/02/15/making-publicly-available-lgbtq-video-game-history/
        Adrienne Shaw的Omeka網站 https://lgbtqgamearchive.com/

        DSC的發展方向

        DSC打算擬定Digital Scholarship的發展策略,要將Digital Scholarship的研究方法帶進課堂中,並發展成研究所的認證課程;除此之外,DSC也和校內不同系所及單位合作,例如和教學發展中心(Center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合作,提供天普大學教職員『創新教學與創客空間科技計畫』資助金,資助金每月可以高達3,500美元,提供課堂所需花費。

        學科館員在這樣的計畫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成為學校教職員與DSC團隊、專家之間的橋樑。

        資料來源
        天普大學圖書館DSC https://library.temple.edu/dsc
        DSC網頁 https://sites.temple.edu/tudsc/
        更多與DSC的合作成果 https://sites.temple.edu/tudsc/blog/

        2019年3月9日 星期六

        OA文章取得之外掛程式


        2021年4月27日更新

        Open Access Button於2021年更名為OAButton由非營利組織OA.Works營運管理;OA.Works同時有其他OA工具如ShareYourPaper、InstantILL。

        Kopernio 於2020年11月更名為 EndNote Click 

        Clarivate 做了各種OA文章取得外掛工具的比較表

        --------------------------------------------------------------------------------------------------------------------------
        OA文章越來越多,出現了幾個主張可以「合法」一鍵取得全文的外掛程式,提供使用者取得全文時更方便快速,解決研究者在取得全文時的不便 (“It takes an average of 15 clicks for a researcher to find and access a journal article.”) ,目前台灣最常聽到的兩個外掛程式Unpaywall及Kopernio,都可以透過Google Chrome的線上商店免費下載並安裝到瀏覽器上:

        Unpaywall
        由非營利組織Impactstory推出的外掛程式,其資料來源主要是OA的平台,如機構典藏庫、主題典藏庫、預印本平台等,以Green OA, Gold OA, Preprint版本為主。使用簡便,校外也能使用。

        Kopernio (於2020年11月更名為 EndNote Click )
        在2018年由柯睿維安收購,並整合索摘資料庫Web of Science中,改善WOS無法直接取得全文的不便,與Unpaywall的不同在於:
        1. 與校內訂閱期刊整合,同時搜尋網路上的OA全文及校內有付費訂購的期刊全文。
        2. 校內校外皆可以使用 (於校外使用時須登入圖書館帳號"一次"即可)
        3. 下載後需要輸入個人所屬機構及email資料註冊登入 
        4. 下載PDF全文時會自動儲存一份在Kopernio個人帳號中(Locker),每人有100MB的免費空間 (一篇文章大概是2-3MB)
        5. 可以透過轉發連結(邀請其他人來使用Kopernio)免費升級為Premium用戶
          (Locker空間升級為2GB)
        6. 與書目軟體結合,儲存在Locker中的全文書目可以直接匯出至Endnote

        ---------------------------------------------------------------------------------------------------------------------------
        Kopernio整合校內訂閱期刊的功能讓我想到一個問題:訂閱式期刊的下載量

        以往圖書館最常用percost來評估資料庫續訂與否,但文章全文取得的管道越來越多,OA文章、Sci-hub、預印本平台、ResearchGate、PubMed等,是否影響到從圖書館館取得期刊的下載量呢? 若還是只看per cost及下載量,是否會影響續訂/資料庫使用的評估呢?

        這些流出圖書館外的(leakage)的下載量,圖書館或是出版社該怎麼去掌握?
        Springer與ResearchGate最近的一個合作案也值得思考  ( Springer Nature的期刊文章將於ResearchGate上開放取用 )。



        臺大圖書館參考服務部落格 
        善用瀏覽器外掛程式看更多學術全文 


        2019年3月6日 星期三

        VSNU發行第四期OA電子小刊- International alignment

        荷蘭大學協會(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 in the Netherlands, VSNU)發布第四期電子小刊(eZine),說明目前OA的進度。荷蘭致力於在2020年之前達到全面的OA,VSNU的網站、Newsletter會定期公布進度及與出版社協商的情況,也定期發布電子小刊。

        VSNU最新一期的電子小刊主題是「International alignment」,內容統整了去年度VSNU與其夥伴共同完成的事情。VSNU認為International alignment是未來的趨勢,未來的談判策略以及資助機構的政策都需要更多的國際合作,科學研究是國際化且沒有界限的。

        VSNU的OA工作圍繞著五個支柱( five pillars for open access):


        在第四期電子小刊中,VSNU提出在2020之後,荷蘭未來OA及學術出版的發展趨勢。不論多努力在2020前達到全OA,邁向未來的學術環境、學術出版模式勢必會有過度期、會有所改變,VSNU觀察並提出18項荷蘭OA未來發展趨勢(或是已經在發展中),提供將來政策制定的方向作為基礎:

        1. 傳統機構的權力正在減少 (Diminishing power traditional institutions) 傳統機構例如工會或政府機構的影響力正在減弱,市民有自行組織的能力,而且顧客也了解到他們握有一定的權力,他們不在完全信任傳統的機構,相反的,他們將信任放置於小型的新創公司或是大型的科技企業團體。這也相對影響傳統機構,如大學,可以在OA中的影響力。
        2. 在荷蘭會有更多行動導向的政策 (More action-oriented policymaking in the Netherlands) 荷蘭的政策制訂者,特別是教育、文化和科學部中的政策制定者,將會把越來越多的重點放在更實際的計畫和專案的制訂上。
        3. 逐漸增加極端化 (Increasing polarisation) 社會的分化似乎越來越多,在貧窮與富有的人之間,數化教育與發展有落差,而比起填補這個落差,這樣差異似乎更被強化,這也在OA的發展中看到。
        4. 從擁有權到取用權( From ownership to access) 從以往重視擁有權轉而重視知識或資料的取用權。例如Spotify的訂閱模式,只要付出一些些費用,就可以提供無限的取用權。
        5. 新科技的興起( Rise of new technologies) 新科技例如AI、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區塊鏈等地發展將持續改變事情的發展,數位化已經基本地改變科學,這些新科技也會為科學帶來改變。其中一個結果可能是學術界外的第三方(例如Google、Amazon)可以提供學術圈更好的服務,相較於以往學術圈中提供服務的公司。
        6. 科技倫理的公共討論會越來越多 (Increasing public debate about the ethics of technology) 隨著新科技的發展,倫理對於人類和社會的影響的相關議題也受到關注。
        7. 公民科學的興起(Rise of citizen science) 數位傳播科技讓業餘科學家也可以完全地或是部分地從事科學研究,而且規模會比以往大。公民的智慧正在被發掘。公民科學有專屬的歐洲協會和OA期刊。
        8. 科學的國際化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science) 科學正越來越國際化。以往在學術研究中美國和英國是主導的國家,但是這樣的平衡正在改變,亞洲和美洲國家大幅進軍這個舞台。荷蘭產出的研究中,有60%是跨國作者共同產出。
        9. 新的出版商業模式(New business models for publishing) 例如,資助者會建立自己的出版平台。荷蘭大學也將會合作發展一個「大學期刊」的平台。出版社也在尋求新的商業模式來彌補紙本期刊減少的收益,有的走向服務為主(publish as a service),有的則轉型成為數據專家。
        10. OA和科學上的合作會增加 (Increased cooperation towards open access and science) 從Big Deal到Plan S,我們促使出版社與我們一同前進。除此之外,科學家的認同議題也是熱門話題,不在只是看研究的產出和量,科學家做了什麼事來分享他的研究、或是在教育上做了什麼事等都應該被重視。
        11. 資助者逐漸影響遊戲的規則 (Funders increasingly influence the rules of the game) 不論是公共或是私人資助者,對出版社和研究者的影響逐漸在增加。
        12. 對於科學期刊的功能和價值的討論逐漸增加 (Increasing discussion about function and value scientific journals) 引用、IF及H-index都是目前學術系統中用來認證和評鑑科學及研究者的指標。這些指標都與著名期刊例如Nature和Science的影響力有很大相關。這些期刊提供品質的控管,但是他們也阻礙OA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聲浪出現,希望能有其他替代的評鑑指標是有助於OA的。
        13. Big deal已經到達其可能性的界限 (Big deals are reaching the boundaries of their possibilities) 多年來圖書館奉行著Big Deal的合約,Big Deal一開始出現確實減輕的訂閱戶的負擔,但OA的出現卻也意味著Big Deal是否能繼續下去的可行性,抑或是Big Deal已經到達其界限了呢?
        14. 學術出版界中的整合會越來越多 (Increased consolidation in the academic publishing domain) 數位變革導致學術市場中的整合越來越多,為了達到一定的規模,口袋深的大型出版社,會逐漸收購小型出版社。
        15. OA的負面影響 (Negative side effects of open access) 當OA變得越來越重要,而從訂閱費轉到APC的模式也成真的情況下,有些負面的影響也逐漸出現,例如掠奪性期刊、SciHub等。
        16. 預印本的興起 (The rise of preprint) 在討論Green、Gold還是Hybrid哪一條路才是OA可行之路的時候,越來越多的研究者會選擇出版預印本。不論是在學校的典藏庫還是arXiv,越來越多作者會將還沒出版的預印本先放置於這些典藏庫中。
        17. OA過渡期的資助者不確定性增高 (Increasing uncertainty about who will fund the OA transition) OA的改變是無法單靠某一方就完成的,整個體系的改變也代表著整體體系價值的改變,貨幣價值(monetary value)及附加價值的改變。而在這個體系中,出版社、研究機構及資助者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誰要支付這些出版費用? 又這些費用是否能在不造成研究者工作困擾的情況下支付完成?又這些費用是誰要來控制跟制定呢?
        18. 著作權及所有權的討論逐漸增加  (Increasing discussion about copyright and ownership)